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博士家园
研究成果
 
人大管理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管理评论

《人大管理评论》201301

【字号 】 发布时间:2013年4月6日 打印本页
人大管理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RUCEMA
电子期刊(双月刊)
 内部研究,注意保密 
2013年(0001)期   总第0002期    2013年4月2日发行
主编:吴维海  副主编:蒋震  总编:王玉年 副总编:赵莎、周延东、纪玉婷
杂志顾问:李宝山、董志勇、张利庠、曾春光、顾廷海、姜付秀、武爱文、高文明、车士义
 
目录
板块一,政策研究
产业研究:2012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产业研究:2012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
政策发布: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
板块二,经济金融
课题研究: 地方政府和园区规划编制要点和框架体系研究
板块三,管理动态
部委动态: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板块四,观点瞭望
产业趋势: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板块五,协会交流
简讯:2013年3月3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召开庆祝协会8周年筹备会
公告: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成立8周年暨人大博士俱乐部联谊聚会
 

 
板块一,政策研究
2012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2年1-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系统运行处制表
单位:万元
单位名称
销售产值
出口交货值
本月累计
增减%
本月累计
增减%
全部企业合计
850439696
12.6
467806980
10.3
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
137179750
19.2
71152623
19
雷达制造业
3086695
23.2
676513
34.5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
7935530
20.3
2835846
23.3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227334675
11.6
172438412
10.8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53611202
8.8
25328161
1.8
电子器件制造业
140064415
17.3
89747863
15
电子元件制造业
147959627
10.7
71534907
8.3
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业
16743113
22.6
3182471
10.9
电了专用设备制造业
30470208
17.7
8554896
3.2
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
64892262
5.6
19043687
-12.5
其它电子信息行业
21162217
-12.6
3311601
-17.3
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
601159821
10.3
420073220
9.9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69774434
19.1
17299931
18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12年1-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系统运行处制表
单位:万元
单 位 名 称
销售产值
出口交货值
本月累计
增减%
本月累计
增减%
全部企业合计
850439696
12.6
467806980
10.3
北京市
21922721
-0.4
10459937
-0.6
天津市
28762705
24.1
14622105
16.3
河北省
5459888
0.5
1037772
-10.2
山西省
4566091
127.8
2899647
294.8
内蒙古自治区
1584319
39.5
117805
62.4
辽宁省
13139114
4.5
4773114
-14.5
吉林省
1109010
-10.1
45782
73.2
黑龙江省
425928
-11.5
22831
-21.6
上海市
62119742
-4.9
46063363
-5.3
江苏省
229463274
10
135934409
6.1
浙江省
33577873
0.4
12235596
-5.9
安徽省
10589936
37.2
1609188
44.8
福建省
30289874
13.3
17447351
10.6
江西省
16246967
4.8
3724767
11.7
山东省
50452198
16.3
14739231
0.2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12年1-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续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系统运行处制表
单位:万元
单 位 名 称
销售产值
出口交货值
本月累计
增减%
本月累计
增减%
河南省
20090497
115.2
13215565
244.4
湖北省
14694089
15.2
5530384
1.1
湖南省
12589406
46.2
2110679
75.8
广东省
234923206
9.7
151832802
6.8
广西壮族自治区
6774598
34.6
1646742
136.4
海南省
640311
61.6
227462
7.6
重庆市
15625636
72
11832309
131.4
四川省
28655281
34.1
15013498
61.3
贵州省
614620
17
17303
-73.7
云南省
257917
1.1
10218
-69.6
陕西省
4822642
18
519670
-13.6
甘肃省
362664
34.9
70461
93.9
青海省
166357
-43.3
0
0
宁夏回族自治区
256714
-27.3
3055
423.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56117
31
43936
-15.6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12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呈小幅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增长5.1%,增速比上年回落6.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商品外贸总额增速1.1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其中,出口6980亿美元,增长5.6%,增速比上年回落6.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进口4888亿美元,增长4.5%,增速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速0.2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26.9%。
  一、各行业进出口增速差别较大
  出口方面,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及电子器件出口增势突出,出口额分别达到1493、119和891亿美元,增长14.8%、15.9%和17.7%,增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计算机、电子元件和电子仪器设备出口增势平缓,出口额2382、906和279亿美元,增长3.8%、2.8%和4.7%;家电与电子材料出口呈下降态势,家电出口857亿美元,同比下降9.5%,电子材料出口53亿美元,同比下降17.1%。出口额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笔记本电脑(1138亿美元,7.5%);手机(810亿美元,29.1%);集成电路(534亿美元,64.1%);液晶显示板(363亿美元,22.9%)和手持式无线电话用零件(287亿美元,2.8%)。
  进口方面,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进口呈增长态势,且增速高于平均水平,进口额分别为403、109、665和2190亿美元,增长26.3%、30.2%、10.4%和12.0%;家电、电子元件、电子材料和电子仪器设备进口同比下滑,进口额105、941、91和384亿美元,降幅分别为27.6%、2.0%、18.7%和23.6%。
  二、一般贸易出口低速增长,加工贸易出口同比下降
  出口方面,电子信息产品一般贸易出口1229亿美元,增长2.8%,增速比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4965亿美元,同比下降0.6%,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出口4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来料加工贸易出口400亿美元,同比下降20.0%。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以及其他捐赠物资出口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到121.4%、63.0%和157.4%。
  进口方面,电子信息产品一般贸易进口1034亿美元,同比下降7.2%,增速低于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贸易进口2224亿美元,增长3.5%;来料加工贸易进口356亿美元,同比下降20.1%。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租赁贸易及免税外汇商品等贸易方式进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速分别达到47.6%、156.5%和143.2%。
  三、内资企业出口增长较快,三资企业出口相对缓慢
  出口方面,内资企业出口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出口增势突出,出口额1025亿美元,增长47.8%,高于平均水平42.2个百分点。三资企业整体出口54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增速低于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4162亿美元,同比下降3.0%;中外合资企业出口1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2%;中外合作企业出口59亿美元,同比下降4.5%。
  进口方面,外商独资企业进口占比最高,进口额2824亿美元,同比下降3.8%,占进口总额的57.8%;中外合资企业进口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4%;民营企业进口增速居于首位,进口额810亿美元,同比增长42.3%,增速高于平均水平37.8个百分点。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形势不一,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
  出口方面,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速差别较大,对香港出口1909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对美国出口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3.8%;对日本出口4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对韩国出口3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对荷兰出口343亿美元,同比下降1.5%;对香港和韩国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对美国、日本和荷兰,出口增长相对缓慢。对新兴市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如泰国、印尼和越南等,增速分别达到21.7%、11.7%和32.3%。对欧洲市场出口较为疲软,如对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出口均呈下降态势,降幅分别为15.5%、21.7%和37.9%。
  进口方面,国货复进口居首位,进口额1146亿美元,增长18.5%;其后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马来西亚和美国,进口额分别为883、863、563、374和181亿美元,增长7.5%、13.0%、-11.1%、-3.3%和-7.2%。
  五、主要省市出口增势缓慢,部分中西部省市增长较快
  出口方面,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天津五省市出口额居前五位,分别达到2913、1417、959、242和211亿美元,同比增长6.8%、-0.1%、-4.6%、-2.3%和4.6%,除广东外,其余四省市出口增速均低于平均水平。四川、河南、重庆和山西等省市出口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50.8%、184.8%、155.7%和236.7%。
  进口方面,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和北京五省市进口额居前五位,分别达到2003、904、760、187和169亿美元,同比增长8.7%、-4.1%、-0.1%、10.2%和-21.5%。
  附图:
  图1 201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月度出口情况
 
  图2 2012年各行业出口情况对比
 
  图3 2012年与201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对比
 
政策发布: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现代服务业包括以下行业: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住宿和餐饮业;
(5)金融业;
(6)房地产业;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教育;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板块二,经济金融
课题研究: 地方政府和园区规划编制要点
和框架体系研究
吴维海/文
地方政府和园区规划不同于国家级别的经济规划和产业规划,它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创新性和协同性等基本特点。研究和编制各省市、各地区、各园区的综合规划和产业规划,需要开展基础性的调研和分析,综合把握相应规划的基本要点,确立适合地方政府和园区愿景的规划框架体系,配备合适的人员和团队,进行系统的准备和沟通,有条不紊的推进规划编制工作,才能较好的把握、理解和体现本地区、本园区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才能使编制的规划符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历史传承,才能推动地方政府和各类园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一、       地方政府和园区规划的编制要点
笔者多年从事地方政府和园区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曾为北京市、贵州省、山东省、河北省、重庆市、佛山市、深圳市、大庆市等省市和部分高新区、开发区主持或参与了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和交流过程中有了一些编制实践的体会。
总体而言,地方政府或园区规划基本的编制要点,包括:
1、              规划应贴近国家、省市产业政策
编制各省市有关规划和高新区规划中,规划编制团队通过系统分析国家经济政策、省市产业政策,能够找到相关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寻找和确立本规划单位未来的产业机会,为规划编制和决策依据提供支撑。如:在编制贵州省贵阳高新区低碳发展规划的时候,重点研究了国家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专项资金政策等,系统研究和解读了贵州省的相关政策与文件,为高新区的低碳发展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
2、             规划应凸显本地产业优势
在编制地方规划时,应注重研究和归纳地方政府和园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目标设计和产业定位,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针对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行业调研、专家访谈、趋势分析等手段,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分析结论。如:我们在设计大庆高新区新华08项目的石油资讯行动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大清的石油资源优势和新华社的品牌优势,确立了相应的产业定位和实施路径。
3、            规划应融合决策者的智慧
地方规划与国家级中长期规划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各类规划参与者和被调研者人数较少,地方高层领导的思路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规划编制者更多是如何沟通、理解、梳理和提炼决策者的思路,结合全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经验和国家形势,进行思路优化和目标设计,这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主要决策者沟通和碰撞,弄清楚决策者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理念,分析与思考这些思路是否合理和可行,逐步将决策者的思路和零散的火花梳理与升华,纠正或调整不合适的部分观点和某些思路,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规划定位和目标体系等。如:在对某地市进行产业规划时,该市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提出了构建云计算产业基地的初步想法,并打算投入巨资,采购云储存的服务器,等。规划编制组在和该领导充分交流、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该地市临近有大型的云服务器聚集地, 该聚集地的云应用业务处在空白期。巨大的服务器投资已经为本地区的产业应用奠定了硬件基础,如果重复投资,既加大了投入资金,又可能造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地域范围内的产业协同。为此,规划项目组进一步开展了数据的深度分析,以详实的数据和产业链理论,融合和采纳了主要决策者大力推动云应用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性思路,同时有理有据的说服和修正了主要决策者自我购买服务器的原有计划,适度设计了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云计算应用实施路径。
4、             规划应采取分析模型和体系化
编制地方规划,一般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需要系统的思维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规划,一般应用等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进行产业环境分析和产业基础研究。采用系统工程模型、产业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工具,实施产业定位、产业组合和项目设计,尽可能实现规划内容的系统化和前瞻性。
5、             规划应通俗化和针对性
地方规划主要是地方政府、园区和辖内企业等执行、参照并确立产业定位和业务布局的基础依据。规划文笔应通俗易懂,尽量减少过于专业的生僻用词,并且应重点解读和解决本地区发展需要克服的障碍或困境,既通俗容易理解,又要有针对性。
6、             规划应经济性和微观性
地方规划的费用列支应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节约财政开支。同时,规划中确立的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重点企业目录应该有资源相匹配,体现经济性。规划的事实路径和具体计划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产业或地域,避免过于空洞和目标过高,缺少执行条件等现象发生。如:制定贵州省产业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贵州省财力和资源禀赋,结合西部省份的现有产业基础,制定能够执行的规划目标和产业定位,避免盲目模仿或由于目标过高而无法落实。一般来说,东部规划的预算费用相对高一些,中西部规划的预算费用较低。从具体的规划费用看,规划费用还受到规划编制承接单位的人员规模、影响力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规划具体涉及的产业和重大项目,其投资大勺,一般受到产业布局、地域财政、投资吸引力、产业成长性等因素影响。
7、   规划应简约性和操作性
地方规划的使用单位一般为地方政府、园区、下属单位等。规划要满足操作实践的要求相对高,因此,规划影响对简约和具有操作性,应尽可能构建较为清晰的实现路径和具体项目,并应有产业带动和实现路线图,便于各部门执行和推动。如:重庆某高新区文化产业规划,规划编制小组提出了包括构件动漫产业示范园在内的“六大重点工程”,对各重点工程和龙头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和每年度投入资金等做了整体的预计和测算,对指导本地域产业发展具有较为直观的指导作用。
二、       地方政府和园区规划的编制框架体系
1、              总体思路
地方规划的编制一般应该研究和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各级产业政策,符合全球产业趋势,统筹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与优势,结合已有规划目标和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条件,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同时,对于专项规划应体现具体产业的特点。如:在编制贵阳高新区低碳规划时,编制小组提出了“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突出高新区核心优势,以绿色经济、低碳发展为主线“等思路,既突出了低碳经济的独有特点,又结合了高新区的产业基础,收到了较好的产业指导作用。
2、             编制框架
地方规划的编制框架,可以分为如下方面:
一是编制说明。通常介绍本规划的编制背景、编制依据、编制目的、编制单位等。
二是发展基础。通常分析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等,研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资源优势,为产业目标确定提供依据。有的规划在本部分还可以说明和分析产业发展的障碍和问题等,便于规划中予以积极解决。
三是规划目标。主要确立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具体计划,重点项目等,有的规划还可以列出具体的产业目录和产业实施步骤。如:本人在负责制定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十二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的时候,结合国务院有关产业要求,提出了中央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十一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缺陷,为“十二五”产业规划提供了工作重点和基本依据。
三是空间布局。通常对产业规划的特定产业位置和产业协同等进行空间设计和图形展示,进而给产业规划的审议和使用者进行形象的描述和具体的说明。
四是工作重点。主要阐述地方规划的重大项目或重点产业链。这部分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结合的方式,也可以进行产业目录的设计和确立。如:在编制某市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大力推动产业低碳化、生产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建筑、交通和环保的低碳化、消费和服务低碳化、技术低碳化和政策低碳化”的七大工作重点。
五是重点工程。本部分通常用于阐述规划确立的重点产业工程,并对具体实施提出路线图和产业重点,有的规划中还会提出龙头企业及引进大型投资项目与的策略与思路等。
六是规划实施保障。通常规划要系统研究和确定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产业政策、风险控制、资金匹配、项目实施、服务平台,以及相关基础保障。
七是附件。主要附加那些文字或篇幅较长、分析内容很详细,观点对于说明规划要点很重要,但是不便于在规划正文中全文呈现的一些产业分析或测算图表等。
3、            规划实施步骤
我们在编制规划时,一般采取的编制步骤如下:
一是编制规划洽谈和签订编制协议;二是组成编制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进度表等;三是召开启动会,并开展资料搜集和调研,进入编制阶段;四是进行产业基础调研和分析,确立产业问题和要点;五是进行产业链和产业目标分析,并确定规划目标。六是进行产业定位、产业重点、重点工程、产业资源匹配等制定与分析,七是开展产业目标分解和实施计划研究与确定,并确立重点企业或产业目录。八是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优惠政策、组织体系、考核机制等。
4、             编制成果
地方规划的编制,可以有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自行编制,如规划厅牵头编制产业规划,工信厅、财政厅、商务厅等参与。较为复杂的规划,也可委托外部专业机构或研究人员编制,如国家部委研究机构、行业研究员等。还可以实行内外结合,政府牵头,聘请专家参与编制。
一般来说,地方规划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产业发展现状诊断报告、规划综体报告、产业链构建与协同报告、规划实施方案、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报告等子报告。
作者:吴维海: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荣誉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 行业研究和管理 副研究员,国家发改委 研究所 管理专家 博士,高级经济师,北京理工大学等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曾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科学院、CCTV、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所等单位工作或提供服务。
主要负责和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新闻出版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以及北京市、重庆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大庆市、聊城市、贵阳市、潍坊市等省市经济规划、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为中国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乐凯集团等中央企业和安凯客车、中投科技、中国种业等优秀企业,提供过发展战略、集团管控、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流程变革、品牌营销等管理辅导。
研究方向
战略规划与资本运营,在《参考消息》、《金融时报》、《金融研究》、《当代财经》等国家级载体发表管理与金融类文章200余篇,《大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转型研究》于2011年8月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的亲笔好评并推荐借鉴。
作者邮箱:wflate@126.com;作者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weihai2012
 
板块三,管理动态
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讯
- --------------------------------------------------------------------------------------------------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循环经济各领域专项规划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将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为重点,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近期目标(到“十二五”末)是: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二)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作用。(四)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五)开展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实施十大工程,创建百座示范城市(县),培育千家示范企业和园区。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管理和监督,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循环经济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板块四,观点瞭望
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012年12月28日)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着力缓解外需萎缩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整体上由缓中趋稳向企稳回升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一、2012年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一季度增长11.6%,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速接近1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0.2%,重工业增长9.8%。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左右。
  2012年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工业经济运行缓中企稳。尽管工业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出逐季放缓的趋势,但随着中央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陆续显现,进入下半年以来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工业增速逐月回升,企稳态势日益明显。8月份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下滑到2010年以来最低点8.9%后, 9、10、11三个月分别增长9.2%、9.6%和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环比增速在7月份后逐月加快,8、9、10、11月环比分别增长0.76%、0.84%、0.83%和0.86%,工业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运行态势。
  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的持续萎缩导致我国工业品出口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6.8%,增速同比回落10.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7.4%、6.8%和3.5%,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5.4%和12.2%,增速总体呈逐季放缓态势,11月份出口增速的回升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偏低的影响。在外需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内需增势平稳,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7%和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尽管受到出口低速增长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同比仍保持了12.5%的增长速度。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1-11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规划发布实施。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的2761家企业落后生产线大部分已关停,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形势进一步好转,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大于预期目标。
  企业经营状况开始好转。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4.02万亿元,同比增长0.5%,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上缴税金同比增长8.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6%,同比回落0.53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9017万人,同比增长1%。
  东部地区运行态势向好,中西部地区拉动作用增强。1-11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7%、11.4%和12.8%。10、11两个月,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分别为8.7%、10.8%和13%,比三季度加快0.5个、1.2个和1.3个百分点。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中,中、西部地区分别上升到25.2%和18.2%。1-10月份,东、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由前三季度下降1.5%和1.3%转为增长0.8%、0.2%,西部地区下降0.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
  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工业用电增速明显回升。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1-11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4%,月度增速由9月份同比仅增长0.9%,回升至10、11月份的5.9%和7%。家电市场形势看好,1-11月份,全国(不包括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家电下乡产品销售7493万台,实现销售额20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8.1%。一些先行指标呈现积极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4个月下降之后,自9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出现回升,11月份达到50.6%,分项指标新订单指数升至51.2%,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先行指标的持续好转说明制造业正处在企稳回升过程中。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果断地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实现了经济运行缓中企稳,与发达经济体增长普遍乏力、新兴经济体明显减速形成鲜明对比,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企稳基础还不稳固,实现工业稳定增长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外需萎缩影响短期难以根本扭转,工业品出口形势严峻。7、8两个月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1%和2.7%,尽管9、10月份增速回升到9.9%和11.6%,但11月份又回落至2.9%。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有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部分高端出口产业面临发达国家打压,未来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依然很大。二是受经济下行和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强度下滑,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回升的情况下,工业投资累计增速连续5个月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出现连续4个月回落。1-11月份,工业投资13.9万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2.7%),同比增长21.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11.3万亿元(占工业投资的81.3%),同比增长22.8%,比前7个月回落2.1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经营仍较困难。近期虽然一些指标有所好转,但市场需求增长未出现明显改观,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企业利润持续减少,亏损增加。1-10月份,企业亏损面为15%,同比扩大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0.1%;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支出同比上升0.28元,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8.6%,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8.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0.1次/年。四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问题困扰着行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炼钢能力超过9亿吨,产能利用率仅有72%;水泥产能接近30亿吨,超过2015年25亿吨的需求预期目标。受出口受阻影响,58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目前开工的不足10家。产能过剩问题已导致这些行业产品价格加速下滑,整体经营状况恶化。
  二、2013年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为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快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不懈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将有力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但是也应该看到,明年国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经济将由高速增长向适度平稳增长过渡,总体处于阶段性调整之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0.8个和0.4个百分点;其中11月当月实际增速为13.6%,连续六个月实现12%以上的增长。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5%,其中消费需求为5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就业市场的良好形势以及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将为居民消费的持续稳步增长打下良好基础。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3%,均明显高于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全国已有18个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达到19.4%。商品房销售开始有所转机,销售面积下降幅度逐月收窄,11月份首度转为正增长,1-11月累计已增长2.4%,商品房销售情况的好转将带动家电、家具、建筑和装潢等商品零售增长。节能产品、新能源汽车等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实施也将进一步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体制性因素和结构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推进尚需时日,消费能力扩大需要一个过程。要着力培育新型消费业态,特别是对于信息消费等增长迅猛和潜力巨大的消费热点,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快扩大消费能力。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1-11月份,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累计增速达到28.8%,并且连续七个月出现回升,反映出未来投资增长动力在持续加强。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一批重大项目将加快开工和跟进,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将继续显现。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仍然缺乏回升的动力。受出口低迷影响以及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的制约,制造业投资快速回升动力不足。从微观层面看,在市场需求低迷和综合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部分行业还出现了严重亏损,企业投资能力下降,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意愿不足。综合来看,明年投资有望在今年增速较低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平稳增长,发挥好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要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
  外需增长前景仍然是影响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显现,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脆弱。近期,在各国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1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10月份的48.8%升至49.7%,是今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但总体看,欧盟、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全球经济金融风险继续加大,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全球经济复苏不可能一帆风顺。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7月份预期的3.9%下调至3.6%,并警告全球经济面临再度陷入衰退的风险。另外,从我国自身的对外贸易形势看,传统工业品出口竞争优势在逐渐削弱。近年来我国用工成本快速上涨,2006-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名义工资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5%。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近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势头加大。10月份开幕的第112届广交会的境外采购商与会人数和出口成交额较上届广交会分别下降10.3%和9.3%,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总体来看,明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势放缓相互叠加,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相互作用,长期问题与短期困难相互交织,形势仍不容乐观。
  三、重点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在中央稳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原材料工业生产增势止跌回升,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缓中见稳,电子制造业企稳态势明显;装备制造业由于生产周期长、调整难度大,目前尚未摆脱下行压力。从各行业总体运行态势看,进入三季度以来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经济运行的一些主要指标增速有不同程度回升,如果能继续维持目前的运行态势,预计2013年多数行业运行状况将有不同程度改善。
  原材料工业。今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基础设施投资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原材料工业增速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下滑趋势,上半年原材料工业增速放缓,但二季度以后,随着稳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期部分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原材料工业生产呈现出现企稳回升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测算,今年1-11月份,原材料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11.3%、9.5%、10.2%,10、11两个月平均增速为11.4%,呈现出趋稳回升的势头,预计全年增长10.5%左右。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扩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今年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房地产调控和保障性住房计划开工数的减少使得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回升幅度有限,原材料主要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难以大幅提升,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去产能化”压力。同时,部分高能耗、高排放原材料产业的资源环境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并且国外复杂经济形势所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会对资源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原材料工业运行产生影响。综上分析,预计明年原材料工业增速可能与今年大体相当。
  钢铁行业受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产能过剩影响,将继续维持低增长、低效益状况。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钢材需求明显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凸显,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企业效益显著下滑,行业运行困难较大。1-11月份,全国生产粗钢6.6亿吨,同比增长2.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9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需求不振,6%以上产能靠出口消化。1-11月份,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2亿吨,同比仅增长1.7%,增幅比去年同期低8.5个百分点,比生产增幅低1.2个百分点。出口钢材5413万吨,同比增长12.7%,进口钢材1374万吨,同比下降13.5%,进出口相抵净出口折粗钢4038万吨,占粗钢产量的6.1%。在国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但也引起了较多的国际贸易摩擦。钢材价格持续下行。受市场需求疲软、产能集中释放、钢铁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钢材价格在4月初达到年内高点后连续5个月持续下跌。据钢铁协会统计,9月第一、二周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跌破100,9月中旬后价格出现反弹,11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5.32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7.01点,降幅为13.91%。利润大幅下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冶金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48.3%(2011年增长28.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68%,同比回落1.57个百分点;其中,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率仅为0.99%,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25.7%,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4倍。据钢铁协会统计,1-10月,会员钢铁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为亏损52.2亿元,全行业处于净亏损状态。产能过剩问题难解。据钢铁协会统计,我国粗钢年生产能力2009年为7.18亿吨、2010年为8亿吨、2011年为8.63亿吨,预计2012年接近或超过9亿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超过4500亿元,预计又将形成产能5000多万吨。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仅河北唐山、邯郸两地就有 10多座高炉投产,新增产能2000多万吨。国际市场消化能力有限。据世界钢铁协会(WSA)近期预测,今明两年世界钢铁消费量将分别增长2.1%和3.2%,明显低于2011年6.2%的水平。今年1-10月份,除中国大陆外的世界粗钢产量同比下降0.5%,在世界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再继续扩大出口的难度必然加大。国内需求增长难有明显改观。在国家“稳增长”政策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将会有所增加,钢材市场特别是长材需求有望恢复,产量及消费量将小幅增长。受汽车、造船等下游用钢行业需求低迷影响,板材需求难有明显改观。同时由于铁矿石等原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预计明年钢铁行业高成本、低增长、低利润的局面仍将持续。
  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将呈稳定增长的态势,效益状况有所改善,但回升动力依然不足。1-11月份,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384万吨,同比增长8.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电解铜、电解铝的产量分别增长7.9%和12.3%。盈亏状况大幅下滑,铝冶炼行业整体亏损。1-10月份,实现利润1475亿元,下降16.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98%,同比回落1.39个百分点;其中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率为2.78%,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铝冶炼行业(包括氧化铝企业)盈亏相抵净亏损13.5亿元;企业亏损面为19.2%,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5倍。有色行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价格下降,而电力、能源等价格上涨及利息支出等财务费用大幅度增加;根本原因则是由于部分产品产能过剩,企业拥有的自备矿山原料和自备能源的比重低,具有竞争优势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等结构性问题。投资结构有所改善。1-11月份,有色金属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7%,增幅同比回落14.8个百分点,其中冶炼项目同比下降0.5%,矿山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7.9%和41.7%。预计明年整体运行环境可能好于今年。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出台落实,对有色金属尤其是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在各国货币宽松政策刺激下,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呈现震荡格局,但年均价格可能好于今年,企业经营困难将有所缓解。但家电下乡政策退出、部分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也将对明年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明年,有色金属行业运行状况基本平稳,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建材行业运行已经显现出趋稳回升的态势。1-11月份,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长11.6%,增速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据建材工业联合会统计,全国水泥产量20.3亿吨,同比增长6.7%;平板玻璃6.65亿重量箱,同比下降6.1%。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低能耗制品保持较快增长。商品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排水管、压力管、电杆产量分别增长14%、59.6%、14.4%和17.6%,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产量分别增长12.8%、8.1%和41.9%,玻璃纤维纱增长10.7%,低能耗制品对建材行业增长贡献率接近一半。利润降幅收窄。1-10月份,建材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2%,降幅比1-9月缩小3个百分点。水泥、平板玻璃价格企稳回升迹象明显。11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月均出厂价348元/吨,比10月份上涨1.1元/吨,同比下降10%,平板玻璃月均出厂价64.3元/重量箱,比10月份上涨0.6元/重量箱,已连续4个月回升。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建材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井喷式发展之后,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凸显,产销不畅问题较为突出,“去库存化”、“去产能化”任务依然繁重。如果房地产市场不出现明显好转,明年建材行业生产增速可能与今年大体相当,继续保持在适度的增长区间。
  石化行业总体将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但产能严重过剩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将影响行业平稳运行。今年上半年石化行业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下行压力很大,进入三季度,行业经济呈现触底趋稳发展态势。1-11月份,石化行业增加值同比增加8.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1月当月增速为13%,连续三个月加快增长;主要产品中,乙烯、烧碱、纯碱产量分别增长-2.6%、4.1%和5.5%,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0个、11.4个和7.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原料产值在全化工行业中所占比重分别到22%和16.5%,同比提高1.7个和1.2个百分点;全钢子午胎产量达到6.4亿条,子午化率达到87.4%。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化工行业投资约增长33%左右,其中合成材料投资增幅接近60%,有化学原料投资增幅将超过60%,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增幅接近70%。企业利润降幅收窄。1-10月份,石化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7%,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从今年9月份的装置平均利用率看,甲醇约为55%,烧碱约为75%,纯碱约72%,聚氯乙烯约60%,一些企业陷入了装置“开工亏损、不开工更亏损”的尴尬境地。明年市场需求将有所回升,但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预计明年房地产、建筑、汽车、轻工等行业的小幅回暖,将增加对成品油、合成材料、涂料等部分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但受国际需求疲软,生产成本高企、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等因素影响,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难以出现大幅改观。同时节能减排压力在不断加大,而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使得高度依赖资源进口的石化行业运行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近期我国出台了对页岩气开发利用的支持政策,未来页岩气、页岩油将成为行业投资的重点领域,并将带动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投资力度加大。预计明年石化行业将保持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
  装备工业。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和出口持续下滑影响,装备工业整体运行仍未摆脱下行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明显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7.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9.1%、9.1%和7.6%,10月份、11月份分别增长6.5%和7.4%。订单下滑明显。受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影响,装备制造业新增订单数量明显萎缩。从机械联合会重点联系企业订单情况看,去年全年累计新签订订单同比仅增长6%,而今年累计已呈现负增长局面,其中工程机械、船舶、机床、载重汽车、发电设备订单下滑最为明显。出口增速大幅回落。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1.3%,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6.7%和3%,三季度下降1.9%,7月份以来已连续五个月同比负增长,11月份下降1.8%。盈利状况下滑。1-10月份,装备工业实现利润9053亿元,同比增长2.1%(2011年增长20.8%),其中汽车工业同比增长8 %,扣除汽车工业利润,其他行业利润合计下降1.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1%,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4.7%,亏损企业亏损额775亿元,同比增长71.7%。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仍不乐观。明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同时,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加快将拉动工程机械等行业增长,发电设备中的水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中特高压输变电有一定增长空间。但总体来看,需求好转尚不明显,出口形势难有根本改善,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等问题,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也对我机电产品出口将形成一定挤压。预计明年装备工业整体运行情况要好于今年,增加值增速高于今年。
  汽车行业将维持小幅增长。汽车产、销克服了去年以来市场刺激政策退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扭转了年初负增长局面,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据汽车协会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748万辆和17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和4%,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增长7.3%和7.1%,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下降5.7%和6.8%。自主品牌乘用车增势基本平稳,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占比有所下降。1-11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80万辆,同比增长4.9%,占乘用车市场销量的41.3%,占比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70万辆,同比增长1.5%,占轿车市场销量的27.8%,占比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低排量轿车市场份额略有下降。1-11月份,1.6升及以下轿车销售690万辆,同比增长6.1%,占轿车销售量的比重为70.8%,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单车出口金额不到进口汽车的1/3。据汽车协会统计,1-11月份出口汽车96.5万辆,同比增长27.2%,全年有望突破100万辆。另据海关统计,1-10月份,累计进口汽车97万辆,进口金额41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9%和20.3%;累计出口汽车85.1万辆,出口金额1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8.1%,出口汽车单价仅为进口汽车的31.7%。产业集中度提升。1-11月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533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6%,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整个汽车行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等瓶颈制约。扩大内需政策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措施效果将逐步显现,同时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将持续拉动汽车需求,为汽车行业的长期稳步发展提供良好支撑。但是,在经历十年年均产销25%以上的高速发展之后,汽车行业正步入新一轮的调整周期,同时,北京、广州等城市出于治堵考虑采取了汽车限购措施,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也对汽车行业发展形成制约。
  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船舶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三大指标持续全面下降,经济效益呈回落走势,运行状况日益恶化。生产大幅下滑,行业经营状况恶化。据船舶协会统计,1-11月份,全国造船完工505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2%。1-10月份,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重点监测的船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5.6%。市场加速萎缩,手持订单大幅减少。1-11月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704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订单1334万载重吨,同比分别下降49.4%和46.9%;截止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1335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订单9385万载重吨,同比分别下降30.3%和31.3%。考虑到订单高度集中在少数大船厂手里,绝大多数中小型船厂面临开工率不足。同时,全球订单量降到新的低点,到11月底全球手持船舶订单量降到4721艘、2.7亿载重吨,较去年底下降25%。受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交船难度日益增大。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15445万载重吨,其中2012年应交付船舶8962万载重吨,到11月底仅交付5055万载重吨,预计全年交付量不到6000万载重吨,约有3000万载重吨船舶撤单或延期交船。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受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以及造船业发展周期影响,明年我国船舶工业生产经营形势更加严峻。
  消费品工业。今年以来,受出口萎缩、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二季度消费品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从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需求平稳增长的支撑,二季度以后呈现出缓中企稳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测算,今年1-11月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4.3%,二季度增长10.2%,三季度增长10%,10月份、11月份均增长10%,增速趋于稳定。出口增速呈现止跌回升。1-11月份,消费品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8%,比去年同期回落9.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6.3%、5.7%和7%,10月份、11月份分别增长7.2%和9.4%。内需稳定增长将支撑消费品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仍将是明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在继续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和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引导下,消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但是,明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轻纺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出口状况难以出现明显改观。综合来看,预计明年消费品工业增速可能与今年大体相当。
  轻工行业生产形势总体保持平稳。今年1-11月份,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8、9、10和11四个月分别增长9.9%、9.7%、9.6%和10%,轻工行业运行逐渐趋于平稳。食品行业增势基本平稳,但其他行业下滑幅度较大。在轻工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等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47%,同比增长13.2%,快于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行业,轻工其他行业合计增长9.3%。出口增速回升。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同比回落7.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7.3%、8.5%和9.4%,10月份、11月份分别增长7.9%和11.1%。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效果显现。1-10月份,轻工规模以上中型、小型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2%和28.3%,比一季度均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回落9.3个和12.3个百分点。利润保持较快增长。1-10月份,轻工行业实现利润7981亿元,同比增长17.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6%,同比提高0.1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2.1%,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31.6%。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国家实施的各项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的大背景下,轻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但同时,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大使得长期以来的低成本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同时还面临需求不足、贸易壁垒、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缺乏等突出问题,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也是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由于前期刺激消费政策提前释放了消费能力,新的扩内需政策可能出现边际效应递减问题,预计明年轻工行业生产增速基本保持平稳。
  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受出口萎缩影响,纺织行业生产增速逐季回落。1-11月份,我国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13.1%、10%和9%,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2%和9.6%。投资增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强度高于其他地区。1-11月份,我国纺织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7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6.9%。利润下滑明显。1-10月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增速比1-9月加快1.7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26.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55%,同比回落0.3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5.7%,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62.7%。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45.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2.4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96.5%。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棉制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据有关市场监测数据显示,11月16日,328棉花价格为18788元/吨,与国际1%关税后的折人民币棉价(13116元/吨)差已经达5672元/吨。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严重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1-10月份我国棉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同比仅增长1.2%,低于上年同期15.1个百分点。国际市场萎缩,出口形势严峻。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情况看,前三季度,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同比下降1.1%,欧盟进口额下降6.3%,日本进口同比仅增长1%(增速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我国在欧盟和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为40.4%和72.7%,同比分别下降了0.8个和2个百分点。1-11月份,纺织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2.4%,增速同比回落13.3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1-11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30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为负增长(前10个月出口价格同比上升3.4%,扣除价格因素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同比下降0.9%)。出口需求不振、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将继续影响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尽管目前纺织行业生产情况基本平稳,但是也存在着出口明显萎缩、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等突出问题。同时,用工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扩大等因素也将继续困扰纺织行业的发展,明年纺织行业不大可能比今年增长更快。
  电子制造业。我国电子制造业对外依存度高,行业运行与国际形势紧密关联,出口不振导致今年以来电子制造业生产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尽管四季度在出口增长回升拉动下生产增速有所加快,但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1-11月份,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其中8、9、10和11四个月分别增长9.9%、10%、10.1%和12.6%,电子制造业生产增速逐月加快。出口有所恢复。1-11月份,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1.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8.6%、13.6%和6.2%,8月份以后月度增速明显回升,11月份当月增长23.2%。盈利状况有所好转,但利润率仍处较低水平。1-10月份,电子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4.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3.1%,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低2.36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达24.7%。明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缺乏动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我国电子制造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仍然严峻。
  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将是2013年工业通信业经济运行工作的主旋律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更加注重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夯实稳增长基础。在维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同时,要切实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改善不利于实业发展的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作为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通过扩大和创造国内需求,消化一批产能;通过支持企业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加快走出去,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下决心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改造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环境。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等投入,研究实施“强基工程”,提高基础配套能力。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吸收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快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更多运用市场化工具和手段推进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持续加大对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大力支持高端装备研发。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更加注重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更加注重工业关键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深化原材料产品加工发展,创新消费品行业商业模式,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增强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针对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等突出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全面覆盖。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程,提升重点行业整体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

  (四)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扩大企业受惠面。实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中小企业减征所得税对象和应税所得额范围。加快出台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研究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的相关政策。调整和优化消费环节税收结构,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对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建议在一定期限内采取减缓政策。放宽金融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落实民间资本创办村镇银行、股份制金融机构政策。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拓展多渠道融资,营造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板块五,协会交流
简讯: 2013年3月3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召开庆祝协会成立8周年筹备会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成立8周年暨人大博士俱乐部联谊聚会,协会顾问委员会(理事会)各届会长及在校协会负责人于2013年3月31日下午在人民大学明德楼组织了筹备会议。协会名誉会长(顾问文员会理事长)吴维海博士、各届会长(副会长)代表和筹备会主要成员协会常务秘书长王玉年、阎瑞珍、王文韬、霍宪君、武良山、赵莎、纪玉婷、周延东博士等协会会员参加了会议。
筹备会议回顾了协会成立8周年的基本历程,讨论了协会自4月份开始,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在校会员企业交流和管理互动、高端管理论坛和讲座、协会新老会员庆祝成立8周年在校大聚会、协会合作伙伴--人大博士俱乐部联谊会等。同时,本次筹备会对各项庆祝日程进行了具体安排和协商,对协会管理实践和管理研究等进行了探讨,初步制定了下一步的实践与交流计划。
 
公告: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成立8周年暨人大博士俱乐部联谊聚会
为推动协会新老会员联谊,加强协会与政府、企业和北京大学等名校的管理互动,增进相互友情和管理实践,拟定于4月14日下午2点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区餐厅汇贤食府三楼组织协会顾问、嘉宾和会员参加的管理论坛,并于当晚上在中区汇贤食府三楼大厅组织协会成立8周年大聚餐、大联谊,开展协会部分会员、各部委和社科院等研究员、博士、教授和企业届高管(协会顾问)管理交流、以及协会合作的“人大博士俱乐部”联谊活动。
如有希望参加4月14日下午聚会和晚上聚餐的会员和在校硕士生、博士生,请在4月13中午12点前,将报名名单提交协会报名邮箱:rucema@126.com, 和jiyutin@gmail.com;
报名电话:纪玉婷:18001059253   / 15960649398;王玉年:18611326355
如参加本次聚会,老会员最多可携1-2位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领域的朋友或人大毕业的研究生校友参加,请提前报名。
为加强协会会员交流,请协会会员相互转告,并实名制加入:
协会QQ群:15227758     和 116983005
博士校友请加入“人大博士俱乐部”qq群:275242726
协会网站:www.rucema.com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感谢并诚挚欢迎关心、支持协会发展的顾问、朋友和新老会员参加聚会。
欢迎新老会员踊跃给本刊投稿,或参与本刊的编辑采访工作。
注: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本刊发送:
协会顾问委员会(理事会)会长和秘书长、往届会员、协会顾问、协会理事单位、在校协会会长和部长、华夏发展研究院、人大校团委、学校就业中心、商学院团委、商学院就业中心、商学院MBA办、劳人学院团委、经济学院团委、财金学院团委、清华大学管理协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办、北京大学管理协会、中国海洋大学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重点联系的政府、重点联系企业、国家发改委和社科院战略合作的研究所、其他研究机构等。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人大管理评论》编辑部
投稿邮箱:rdglpl@126.com 
二零一三年四月二日
 
返回>>
站内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 | 友情链接  

企业管理协会官网:www.rucema.com

企业管理协会微信:rucema  和  rdglpl